電腦效能應用與安全研究室 Performance, Applications and Security Lab


我們的研究範圍很廣,從嵌入式系統、手機應用、一直到雲端計算、商務應用、資訊安全都有做。
我們的合作研究夥伴很多,包括聯發科、IBM、中研院、資策會,還有和台大、清大、交大的教授合組研發團隊
,包括高階應用處理器架構研究、虛擬化技術、異質計算、系統軟體等重要技術的研究與創新,我們很關切台灣人才與產業的未來。

2015年7月3日 星期五

學用落差與產學合作系列之1 - 學用落差

「學用落差」這個名詞在這幾年時常被提及,主要是因為很多拿到學位的人找不到的好工作,所以大家開始有此批判。但仔細想想,難道「學用落差」真的是這麼新鮮的東西嗎?

古代的學用落差才嚴重呢!請問熟讀四書五經、善寫好文好詩,對於真正的經世濟民的工作有什麼幫助呢?考上狀元,就有官做,仕途要順,要巴結長官才行,這些我們在「儒林外史」「官場現形記」這類諷刺讀書人的小說就可以看得清楚,中國古代的教育體制,完全不存在「學用落差」的議題,因為朝廷只在乎能否把持政權,讀書人只要乖乖的幫朝廷管束人民、不造反就好,根本不在乎他們有沒有實際用處。

時至今日,有多少人的意識型態還是類似上述的古代人?四十多年前,當我還小的時候,也就是台灣從農業社會轉型為工業社會,九年國民教育在1968開始實施,那時候我們的長輩,受過中等教育的都不多,更不用說高等教育了。但大多數的長輩,即便沒念過書,不知道念書有什麼用,也希望子女好好念書;即便自己辛苦,也要供養子女念大學,為什麼呢?說穿了,他們的意識型態就是古代的考試科舉,只要上得了大學,就有機會翻身。

那時候,有很多家長和學生根本搞不清楚科系的差別,這似乎也不重要,只要照著去年的聯考志願序一路填下來就行了,有的偏好台大,就先填台大的科系,不然就是填離家近的,很少人在高中的時候真的搞懂自己適合的科系。連我的同學鄭文燦這麼聰明的人,當年也是進了台大電機之後,才知道不適合,到大三才降轉到社會系,所以你說有多少人在填志願根本沒有深入研究?

這類「沒有深入研究」的狀況,在十多年前的過去幾十年,就像在古代一樣,不是什麼問題,因為大學畢業生少,所以當年我們說大學是「由你玩四年」( university的諧音),只要拿到學位,就有工作,所以沒有人談什麼學用落差。

當時的業界,跟今天的相比,也真的比較不在乎「大學」教些什麼。反正所需的知識不需要太多,技術的門檻相對低,所以業界花點時間訓練這些素質不錯的大學畢業生,也沒太多的怨言。但是對於中階勞工的職業訓練,他們比較在乎學校的訓練,因為他們需要即戰力,但那些需要反覆訓練的專長,例如電工技師和會計員,不可能短期間訓練出來。

到了現在,大學畢業生到處都是,業界把大學畢業生當成上述的中階勞力,希望有即戰力,但家長、學生、教授、教育部對於「大學」的看法和作法,很多似乎還是停留在舊時代。如果不是經濟狀況糟糕到一定的程度,誰會在乎學用落差?

那既然在乎的話,這是誰的責任?中肯地說,家長、學生、教授、政府、業界都有責任。如果讀者不能全面看到這點,很容易從我後面要講的東西中斷章取義,那反而是可能做出瞎子摸象、互推責任的蠢事。至於如何從各界的角度和各個層面去看待今天所謂的學用落差,就是這個研究報告所嘗試要探討和分析的議題。

(待續,連載中)

白話版「降低學用落差與促進產學合作 」系列之1

對應報告原文(P.124):

華人社會中「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文化,以及多次教育改革及廣設大學的政策(李政釗,2010),使得大學成為台灣的現行教育脈絡下與職場銜接以及階級流動最主要的窗口。倘若依此推論在大學錄取率超過100 %(蔡明學,2007)之後,職場銜接的成功比例應可大幅提高,但實際的結果卻是許多學生上了大學,卻無法順利銜接至業界。我們可看到近年的非學術性論述中,對此大加韃伐,將這樣的落差結果歸因於:家長和學生盲從於升學主義而忽略社會與產業實質需求,教育體制內對生涯發展及就業輔導的忽視,使得學生喪失課本以外的生活能力(范疇,2014)以及對就業的準備不足(Career雜誌,2014年3月25日),同時也產生就算能進入職場但離職率也高(李健鴻,2011)的現象,對此業界大聲疾呼「弭平學用落差」,希望學界培養能為業界所用的人(臧聲遠,2007)。

原版報告可在此下載:
http://www.cppl.ntu.edu.tw/research/2014research/2014final/10307final.pd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