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效能應用與安全研究室 Performance, Applications and Security Lab


我們的研究範圍很廣,從嵌入式系統、手機應用、一直到雲端計算、商務應用、資訊安全都有做。
我們的合作研究夥伴很多,包括聯發科、IBM、中研院、資策會,還有和台大、清大、交大的教授合組研發團隊
,包括高階應用處理器架構研究、虛擬化技術、異質計算、系統軟體等重要技術的研究與創新,我們很關切台灣人才與產業的未來。

2014年8月7日 星期四

「四不像」的台灣教育

談到學校教育,朋友分享了一則「簡單的童話故事,讓你知道為什麼美國的孩子和我們不一樣」(http://www.cmoney.tw/notes/note-detail.aspx?nid=14444)。

我看了之後,想了一想自己的經驗和周遭人等的故事,我想美國的中小學教育,原封不動搬到台灣來,或是對於旅居美國的台灣人,是否會比較適合?這沒有標準答案,我個人經驗也不代表什麼,但是有一點我可以確定的是:美國孩子的教育,重點不是在學校,而是在家庭。

我很好奇,台灣這些年在高呼教育改革的同時,家長們對於家庭教育都做了些什麼?有時候我看到「爸媽窘很大」這樣的節目,暴露出兩代之間想法上的落差,以及從報章雜誌和親身體驗上知道,很多上一代對於目前年輕人所處環境的無覺無知,這樣的環境下,如何在家庭裡做好身教言教呢?(這種事每個時空都有,但現在的台灣似乎特別嚴重。)

剛好昨天晚上在眼鏡店洗眼鏡,聽到一對母子與老闆的(大聲)對話,順便來記錄一下:

老闆:(面對熟客找話題講)小孩不小了,有在騎機車嗎?(看了打扮時尚的年輕人一眼,轉頭對媽媽說)交通不大好,妳會擔心嗎?

母:(前面擺著一些高級太陽眼鏡架)他年紀還不到,我本來不想幫他買機車,但是他吵著要先買車,還答應我到了明年才會騎,今年先擺著不騎。(笑笑的指著兒子)結果買台新車給他,他還不是賴皮,騎了出去。

子:(一面試著太陽眼鏡一面說)哪有,我當初有講說會騎短距離,只不過在這附近(台大)和去東區的時候才騎。

母:隨便他了,反正他要學習自己負責,我不想管他,只在旁邊幫一把就好,他有什麼事情不如意,我就抱抱他,讓他靠在我肩膀上哭。(對著她那穿得有點雅痞,與身材和談吐不大搭調的兒子,苦笑了兩秒鐘。)

母:他雖然把我當做人肉提款機,又怎樣,反正我只有這點錢,提完就沒了,將來他得靠自己、學習獨立,哎呀,這年頭喔大家不都是這樣...(貌似看破一切)

聽到這裡,我戴上洗好的眼鏡離開。我不知道,這位兒子將來會不會成為眾人口中的「媽寶」?這位媽媽將來會不會一輩子在碎碎念之間不斷為這位兒子付出她的心力?

以上的情節在台灣的電視劇和我們的周邊時常出現,但我個人並不希望成為這樣的家長和子女。

我在美國住了十三年,知道大多數美國人不會如此與子女相處。我想,很多時候我們在學西方的作法時,只學了半套,變成了半調子,而半調子往往才是最難處理的狀況。

西方社會和家庭先講理、再講情,兩代關係雖然有點距離,但是能夠互相尊重和溝通。我們的社會重情面,道理只是拿來參考和責備人,很多事情不敢明講,只能暗地裡搞,問題很大。

我不是說西方文化比較好,而是說我們的文化有一些盲點,而且我們在引進國外的某些作法時,並沒有理解人家的文化,在心態上並沒有做調適,這樣得到的結果可能是四不像。

然而「四不像」(不中、不美、不日、不台)也不見得不好。只是文化的融合需要時間,而能夠孕育出什麼樣的文化,則與眾人的機運和智慧有關。能夠目睹和參與這個千載難逢的文化熔爐,也是非常奧妙的事情。

教育和社會文化、經濟是不可分割的,沒有好的家庭文化作為基礎,學校教育只能形塑個人的表面;沒有足以投入充沛教育資源的經濟基礎,學校教育也只能用共同的模子做些單一化膚淺的形塑,不要說適性揚才了,連起碼的尊重個人都不見得做得到。

前幾天才說過,不要太依賴政府解決所有問題。想對於國民教育有所貢獻的人,不妨出錢出力辦學或是幫助一些各級學校建立特色和拔擢人才,才是中興之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