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效能應用與安全研究室 Performance, Applications and Security Lab


我們的研究範圍很廣,從嵌入式系統、手機應用、一直到雲端計算、商務應用、資訊安全都有做。
我們的合作研究夥伴很多,包括聯發科、IBM、中研院、資策會,還有和台大、清大、交大的教授合組研發團隊
,包括高階應用處理器架構研究、虛擬化技術、異質計算、系統軟體等重要技術的研究與創新,我們很關切台灣人才與產業的未來。

2014年7月22日 星期二

功利化的科學教育

這篇談「當科學教育遇上功利」(http://udn.com/NEWS/OPINION/X1/8819296.shtml?ch=fb_share),其中所談的東西,我頗贊同。

我個人對於所謂的奧林匹亞科學和資訊類的競賽沒有什麼好感。我不是說這種比賽沒有意義,而是說我不確定這種比賽是否利大於弊。我到中學去推廣資訊教育,不是教他們去參加比賽,而是啟發某些學生的自學、自主設計和實作驗證能力,與傳統所謂的資優教育和奧林匹亞訓練營有很大的差別。

差別在哪裡?資優教育和奧林匹亞比賽搞到最後,總是在比排名。這時候,幾家歡樂幾家愁,對於學生的學習心態有何影響?凡事搞得太過火,就不見得美了。最近由於論文造假事件,大家批判衝學術論文數量誤了學術界,就是一個例子。

誤把指標當目標,是誤人與被誤的原因。科舉考試之所以誤人千年,是因為讀來考去都是一家之言。考上狀元的人聰不聰明?當然聰明,但不見得會做事。落榜的人都是笨蛋嗎?當然不是,但把上榜當成目標,執著於非考上不可的心態,誤人無數 -- 令人悲憫古代讀書人也只能如此找尋黃金屋和顏如玉。

考試和競賽只是指標,不是目標。在考作文的時候,大概很少人會把「奧林匹亞第一名」「考上第一志願」當成人生目標吧?那充其量不過是指標罷了,人生的選項和路徑何其多,很多人卻依然保持舊時代讀書人的觀念,以為考上大學,拿到學位,得到獎狀就一定能如何如何,往往也是被誤了。

我小時候很喜歡數學,沒有人特別用力教我,也沒有人鼓勵我學,但我沒事可以拿著一本厚厚的數學百科全書讀上好久。到了高一的時候,我莫名地被選去參加數學競試,完全沒有準備,竟然靠著小聰明過了好幾關,學校說假日可以來集訓,會找數學系教授來講微積分。我喜歡解題,但是我越聽越傻眼,我對於加入集訓來贏得全國數學競試這件事,完全沒有認同感,因為我很清楚知道,熟背解題公式技巧這類的頭腦體操,不是我的興趣,不是我的目標。

剛好我當時發現了電腦的厲害,沒人教我,我開始自動自發學電腦。雖然電腦科學也有很多數學和理論,但我最感興趣的,是能夠用以強化電腦對於人類的價值的數學和理論。因此,我不是不喜歡理論,而是我更樂於看到厲害的電腦系統和應用設計,而非在理論和論文中打轉。找到個人興趣,朝著想去的方向發展,我不見得要跟人家比排名和頭銜。真正知我者,也不需要看我的頭銜。

我沒有說競賽是不好的,只是說太過認真在於這些事,未必有益於當事人和關係者。每個人都有機會擁有自己獨特的人生,但是在人生的道路上,父母、朋友、老師,誰能保證你方向正確、不會被誤?這種事,終究最好還是得靠自己看清楚、想明白、做選擇,才有機會走到「悟」的路上,活得超然灑脫,活得富有意義,活得有尊嚴,有各種依悟而起的生命形式。

後記:

有朋友回應說可以更正面看待事情。我說,當然所有經驗在事後都可以以正面看待,但我所反感的是以特定立場去壓迫人,讓人無所選擇 -- 三民主義就是一個例子,某些人學了有收穫,有些人非常厭煩、浪費時間,那為什麼要強迫人去學?世上值得學的東西很多,誰說了算?如果不花心思細辨的話,誤人和被誤,是不斷在發生卻不覺知的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