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效能應用與安全研究室 Performance, Applications and Security Lab


我們的研究範圍很廣,從嵌入式系統、手機應用、一直到雲端計算、商務應用、資訊安全都有做。
我們的合作研究夥伴很多,包括聯發科、IBM、中研院、資策會,還有和台大、清大、交大的教授合組研發團隊
,包括高階應用處理器架構研究、虛擬化技術、異質計算、系統軟體等重要技術的研究與創新,我們很關切台灣人才與產業的未來。

2013年2月4日 星期一

給『站在人生重要的路口』的同學的一些話



有位同學『站在人生重要的路口』,寫信想問對於兩件事情的看法,第一件事情是對於台灣現今雲端產業的發展的看法;另外是對於去美國學習和工作的看法。這位同學,過去學的是硬體電路設計,現在主修電信,但他認為軟體比較有機會改變實際上社會遇到的議題。他自許能為B類人才但努力朝向A類前進。

我把回覆重點摘錄於此,給其他有志提昇境界的學子做參考,但我先說在前面,這不是就業寶典,也不是人生指南,只是個人淺見。任何『站在人生重要的路口』上的同學,應該多找一些師長當面討論一番。

也歡迎先進們在此留言,提供個人寶貴的意見供這位同學參考。

的確,軟體的發展比硬體要有彈性,也因此較有潛力。然而,潛力是潛力,要發揮出來,必須要有天時地利人和,否則光是有構想也是枉然。搞硬體的人,通常比較踏實,比較有既定目標,所以在台灣還是比較能吸引一些人,也不見得闖不出一片天。所以我雖然呼籲大家要多來看看軟體產業,並不是說台灣要放棄硬體產業,而是說台灣的產業經營者不要執著於硬體代工,以致於出路都被限制了。

台灣適合走硬體+軟體的完整系統統合設計的產業,在過去幾年,htc是一個好範例,他運用本身的硬體代工基礎,加上Google提供的作業系統架構,快速整合出自己風格的產品線,曾經是很成功的。我個人認為,那樣的成功,比起某某廠幫Apple代工賺取血汗的酬勞,對於工程研發人員的意義性以及經營者的格調而言,高得多了。

然而,高科技產業的成功,伴隨著而來的是如何延續成功的難題。htc前一陣子頗為慘淡,但是Apple也不見得有辦法延續他的成功。現在,每個人都在問,What is the next big thing?很多做研究的人天馬行空提出了一大堆想法,不是關鍵技術還未到位,就是市場需求還不夠,要不就是得不到支持,這是所謂的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是否成熟。

您問我台灣雲端的發展前途該如何與國際競爭呢?我不是什麼權威專家,我姑罔說之,您就姑罔聽之好了  就目前看來,單就軟體或硬體技術而言,很難再有所謂的new disrupting technologies出現,大部分是所謂的new business model,亦即是說從解決人類問題的角度來看,如何想出新的方法,能夠更好、更快、或是更便宜地提供人們想要的產品。

台灣的科技業之所與遇到困難,是因為習於幫人家做代工,只要大客戶開規格單出來,想辦法做出符合規格的產品就是了,不大理會終端使用者真正要什麼。這種思維很適合很多台灣教育體系訓練長大的人,因為反正成長的過程中,就是不斷的考試,讀書是為了考試,很多人沒有考試(規格)的話,就不知道該讀什麼了。所以,現在大老們高呼要創新,問題是台灣有多少人有能力好好回答一些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有多少人勇於挑戰現有的框架,提出新的想法?還有,有多少大老們能夠支持這些新的想法?

以科技業所需要的人才來說,您如果去問現在一些大公司的中間幹部的話,他們可能會告訴你,他們缺乏一些會獨立解決問題的人才。基本上,他們還是以接案者的心態在工作,你問題解得好、解得快,你就比較有價值,公司或許願意付給你較高的薪水。但是,我很少聽到有中間幹部會說,讓我們想辦法創新,做出一些新東西讓長官刮目相看。誠然,無論國內國外,這個是公司的文化,但是大多數國外的高科技公司並不會汲汲於榨取員工的一分一秒,所以員工還有機會能夠自我學習新知識和技能 -- 例如我在SUN工作的時候,會做一些長官不正式支持的工作,等到時機成熟後,得到他的肯定和支持,在國內,光是應付一個工作就要累死人,如何學新的東西?如何創新?

我個人認為,國內高科技公司最缺乏的是一群能夠貫串全場的architects。好的architect,知道學界和業界最新的技術,熟悉市場最新的動態,全盤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善於與各類人士溝通,以致於能夠主動開出或是改進新產品的規格。為什麼國內缺乏這種人呢?因為過去很少有這種需求,表現良好的工程人員,很可能都被叫去做管理職,帶者底下的工程師一起埋頭苦幹。最近幾年,我看到開始有這樣的需求,有些中大型公司開始設立central technology office,我想以後會需要更多這種人才。

這種文化的東西,是很難速成的。所以我個人對於產業和教育在短期能否迅速脫胎換骨,並不抱持太樂觀的態度。有些時候,舊的不去,新的不來,要有破壞,才有建設,所以一堆公司倒掉了重新來過,或許比支持一個扶不起的阿斗好一些。台灣人,平均來說,比很多先進國家的人來得聰明又肯努力,只要找對方向,就有成功的機會。我看一些先進的國家,他們的教育體制的確能夠培育出尖端人才,而且靠著這些尖端人才,他們還是得以掌握科技的發展。關於這一點,台灣還在摸索,我相信有一天,我們也能夠掌握到一些領域。

我建議您對於未來這幾年的就業環境要有一些心理準備,選擇現在看起來還ok的公司,並不代表他五年之後還ok。選擇現在看起來很有潛力的公司,並不代表他五年之後會飛黃騰達。十多年前,我進入如日中天的SUN,五年之後股價只剩加入時的十分之一不到,這些現象在高科技業可以說是常態。

所以,選擇公司的時候,要找到金雞母是很難的,沒有穩賺不賠的公司;找一家給員工良好待遇和學習機會的公司,至少可以讓自己利於不敗之地。本著個人的經驗,我想給年輕朋友在工作上的一些建議:

1. 公司對個人的待遇:如果可能的話,找個制度良好的公司,人品優良的直屬長官,氣氛佳的工作團隊。這樣比較不會被一些狗屁倒灶的事情搞得心灰意冷,也比較會有工作熱誠和學習衝勁。

2. 學習機會:雖然現在有些公司會主動找人來教學演講,但是真正學習成長的機會,還是必須要自我把握。能力強的人,可以私底下多幫忙一些同事;念過研究所的同學,上網搜尋資料研究特定議題,也並非難事,不過要真正涉足研究特定領域,最快的方法還是跟學術界保持聯繫。

3. Open-minded:我發現有些在公司做久的人,會犯一個通病,那就是把自己公司在做的研發技術的重要性和技術層次看得太高了,覺得與工作無關的技術都無足輕重。既然如此,學來學去,還不都是專業的東西,跨足不到別的領域。過了幾年,想換公司的時候,才發現沒幾個地方可以去,這時要怪誰呢?

4. 千萬不要過勞:無論如何,不要被外在的環境影響到內在的健全,工作畢竟是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而且,現在高科技業的工作,除非運氣很好,很難打拼十年就發了,要有長期抗戰的準備。多長期呢?以一個25歲進入職場的人來說,要工作到65歲,整整四十年,要如何做好生涯規劃呢?很難說,但是不要因為工作辛勞爆肝,在三十多歲就搞到欲振乏力,是起碼的事情。想想如何能在高科技產業做40年呢?

至於同學問是否該出國看看,我想,您已經擁有碩士學位,如果單純只是出國念個碩士,不見得有太大的意義,除非是換個領域。您如果有志於軟體產業,出國找個好學校念CS也不錯,最好是畢業後找個公司得一些經驗。台灣這幾年勢必要轉型,觀察業界如何轉型,對我來說是件很有趣的事,但是對於身在其中的人來說,可能各種狀況都有,禍福難料,機會當然會有,而且應該不少。我想您如果有志作為第一流的研發人才的話,出國看看是件好事,至於是否在出國期間能否跟得上台灣的脈動,好像並不是麼重要。如果您真的是第一流,到處都會要您去。

我也很樂意跟您聊聊,但是我現在人在國外,只好隨手寫些直接浮現出來的想法,給您做一點參考。有些話,我順便也會放到我的部落格上給其他學子做參考,不過不會引用與您個人直接相關的資料,這點先跟您說一聲。

謝謝!祝新年快樂!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