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效能應用與安全研究室 Performance, Applications and Security Lab


我們的研究範圍很廣,從嵌入式系統、手機應用、一直到雲端計算、商務應用、資訊安全都有做。
我們的合作研究夥伴很多,包括聯發科、IBM、中研院、資策會,還有和台大、清大、交大的教授合組研發團隊
,包括高階應用處理器架構研究、虛擬化技術、異質計算、系統軟體等重要技術的研究與創新,我們很關切台灣人才與產業的未來。

2012年12月16日 星期日

現在社會才知道學研扭曲發展嗎?

現在主流媒體都在罵高等教育和產業脫節,就像其他教育改革一樣,我看來看去像是一場鬧劇... 我懷疑,是不是人和文化的關係...

這篇【論文、獎牌當目標 學研扭曲發展】的報導,幾乎讓我噴飯!

為什麼一堆長官和大人物好像是今天醒來才知道「大學已經走火入魔」的現象呢?誰該為這個現象負責呢?(過去八年的教育部長?)

我的同學許尚文醫師說,評鑑豈止干擾研究,醫院跟醫師護理同仁都被搞死了!

我想,該為這現象負起政治責任的人有一堆,雖然歷任總統、行政院長、國科會主委、教育部長、中研院院長等等,大部分已經被有識之士罵得體無完膚,追究還是必要的,希望未來不要重蹈覆轍。

還有更多的人,必須負起道德責任。包括歷任的校長、院長,規劃評鑑制度以及推波助瀾的人員,即使我們不去指名道姓譴責他們,在他們的心中難道不覺得愧疚吧? 不覺得愧疚的那些人,我也懶得去譴責你們了。

在這篇【缺實作能力 李家同:教授應向工程師學】報導中,李家同資政說: 「台灣的教授只會照著書上教學生,沒有實作能力,畢業生當然不受到工業界歡迎。他建議教授們多跟工程師學習,才能把技術與經驗還有理論都傳授給學生。」

教授缺乏實作能力的這件事,不只是一天兩天的事了。在國外,業界和學術界不只是互動,人員的流動也頗為頻繁。在國內,問題多了,李資政除了指導期許身陷其中的教授要立即洗心革面向下紮根之外,能幫忙解決這些問題嗎?

我個人從國外業界回國任教,想好好貢獻所學,這些年來卻被許多長官要求要想辦法「適應」國內學術環境,被朋友鼓勵要努力多寫  SCI論文升等,堅持個人風格的下場就是評鑑不過、留校查看,七年多來沒有聽見長官公開大力譴責評鑑制度... 李資政這段話如果早幾年講出來,那我舉大拇指稱讚您,但是現在才講,不是馬後砲嗎?

 不客氣講一聲,把國家搞成這樣,政府和企業裡面一大堆人,何止很多檯面上的人物應該下台,老百姓難道不必自我檢討? 如果不是上下交相賊的話,怎麼現在文化會這麼糟糕? 昨天的國家科技會議裡,施振榮講了一些反省的話(後悔當年提出「科技島」的概念),是真的反省嗎? 他還是佔著位置拿著麥克風不走,其他參加會議的人講的話有幾句被報出來呢? 完全沒有。李資政這幾年又出書又演講,動輒引發迴響和批評,可是他講歸講,請問有哪個重要問題被解決或減輕呢? 我沒有看到。

政客、名嘴、以及所謂的媒體輿論就更是等而下之,人民為什麼要眼睜睜看一大堆不入流的戲碼呢? 許多人習慣透過報紙電視新聞來了解社會狀況,這些年在不知不覺中受了多少操弄? 何不好好清算,檢驗那些領導人、以及媒體炒作出來所謂的名人、專家的歷歷言行是否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而真有智慧? 何不拒看爛媒體、拒絕讓那些譁眾取寵、言行失德、錯誤百出的人繼續佔據舞台?

突然想到,或許我們該來建立一個客觀中立的雲端平台,持續紀錄這些檯面上人物的言行,讓大眾隨時聽其言、觀其行、評其人,讓政府和媒體知道民眾真正的意見以及民眾相信誰的為人,根除政黨、財團、媒體本身炒作和偽造民意的機制。我想,現在財團染指壟斷媒體、媒體自大的狀況,正好讓我們大家來唾棄這些媒體,砍掉重練。

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資訊科技可以很容易提供一個客觀中立的雲端平台,或許這是目前台灣最迫切需要的東西。我可以想見這裏面所需要開發的一些科技,可以利用台灣的環境作為極佳的試驗場,如果連台灣的亂象都能夠解決,應該可以推展到海外。這些Domain Knowledge的價值可能比辛苦跟人家硬碰硬拚的軟硬體技術來得有價值多了... 期待真正【民主科技】的到來。

另外,這篇文章論述為什麼臨床醫師「做研究、發表SCI papers、念博士、升教授及辦理評鑑作業」反而會加速「醫療崩壞」。我認為,從資源將會嚴重短缺的觀點來看,的確是一種有趣的批判「巨塔」的角度,我雖不完全同意內文的意見,但我喜歡作者靈台清明,把個人看法條理分明論述的方式。

我個人批判SCI導向的學術評鑑制度已經很久了,打從進到台灣的學術系統到現在,快8年了。我嘗試用各種角度去檢視SCI導向的學術評鑑制度所造成的結果,除了提升學校的排名之外,真的乏善可陳,反而造成許多副作用。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台灣這麼多頭腦很好的人,卻看不到國家的高教資源,在這十多年來,就在這些莫名其妙、無可奈何聲中虛耗掉了。幕後的原因,到底是為什麼? 這是我個人好有興趣想去搞清楚的。

我之所以不完全同意做作者的意見,是因為作者的論述中經常犯了不夠精確和過度廣義化(over-generation)的通病。作者說: 「(學校和教授要通過評鑑)最快的捷徑,就是大量招收碩博士班研究生。但是產業沒有因而跟著發展起來,都沒有要聘用博士員工。」難道,「所有」產業沒有因而跟著發展起來嗎?「所有公司」都沒有要聘用博士員工嗎?答案是「否」,因為我看到一些公司有達到國際水準,也需要博士級的人才。

這個大而化之(不夠精確和過度廣義化)的通病,也是華人文化的通病,常常是政府沒有研擬好政策的根源。哪些產業比較重要,比較可能有前途?學術研究需不需要配合那些產業?這些政府可能有做初步規劃,但是在具體規劃和真正執行的時候,承辦人員往往為了方便,大而化之,胡搞一通。(這兩天青輔會出的紕漏,就是一個例子,不知道的,請自行google)。

大家都知道學術專業領域這麼多,怎麼能用單一標準(SCI)去評鑑呢?政府也知道,但就是推說沒有更好的辦法,只好找一個掌握學術權力者公認的遊戲規則,就像考試升學一樣,好像沒有一個客觀量化標準,大家就沒辦法決定孰優孰劣?後面原因很多,怕有些長官不會評鑑、怕花時間、怕不公平、怕關說... 搞了這麼多年,我們的學術界就還停滯在「考試成績」「業績數字」,而不努力去解決幕後的那些問題,我個人認為是弱智的表現。

如果無法根除這種會造成弱智現象的文化,那麼無論如何高喊提高競爭力或是學術卓越,包括製造博士和教授在內,也不過就是這個社會在多方面以威脅利誘等方式訓練出在「特定方面」生產力較高的勞工而已。悲哀的是,某些特定方面的生產力,如果對於社會沒什麼用處,搞到最後不就是一場空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